營養學院陳奕廷副教授學術分享:

    軟體動物免疫檢測法開發

    --文/圖 摘自今日北醫--

     

    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陳奕廷副教授發表論文於2023年11月的《Food Chemistry》,

    營養學院特在本刊分享他的相關研究。

    ▓食品安全學系陳奕廷副教授:食品過敏原檢測—軟體動物免疫檢測法開發
    食物過敏為全球性食品安全議題,相較於其他食安危害大多需要長時間的食用才會產生影響,食品過敏的反應卻十分迅速。食品過敏患者食用或接觸到食品過敏原(Food Allergen)後,通常會立刻產生過敏症狀,包括嘴唇腫漲、皮膚紅腫、呼吸困難等,甚至可能出現致命的過敏性休克。

    未標示的食品過敏原可能在儲存、加工、運輸、烹煮等過程中摻入食品中,這些潛藏的食品過敏原不僅危害過敏族群的飲食安全,也是食品招回的主要原因,對於食品產業與公共醫療系統帶來沈重的負擔。

    目前的醫療仍然無法治癒食品過敏,只能降低過敏反應的不適。食品過敏患者主要依靠食品包裝上的食品過敏原資訊避開特定食品,以免誤食含特定過敏原的食品。為了保護食品過敏族群,主要的食品過敏原必須明確標示於食品外包裝。軟體動物像是常見的花枝、章魚、九孔、文蛤、生蠔等,是許多國家法規中強制性或建議性標示的食品過敏原。

    在食品過敏原檢測中,免疫檢測法透過特定蛋白質作為檢測標的物進行檢測,已普遍用於食品產業的快篩檢測。然而,過去針對軟體動物的檢測方法面臨許多困境與限制,例如無法分辨甲殼類與軟體動物、可以檢測的物種有限、僅能檢測生鮮樣本等。為了保護食品過敏的族群,本校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陳奕廷副教授實驗室獨力開發了檢測軟體動物的免疫檢測法(Sandwich ELISA)。【左圖: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陳奕廷副教授】

    此新開發的免疫檢測法具有物種專一性,可檢測32種常見食用軟體動物,包含頭足類(魷魚、花枝、章魚等)、腹足類(鮑魚、九孔、海螺等)、雙殼類(牡蠣、文蛤、扇貝等),並可檢測生鮮和加工後的樣本,包括清蒸、水煮、烘烤、油炸、高壓滅菌,對於乾燥、鹽漬、烘焙、罐頭等市售軟體動物加工食品皆能成功檢測,且此檢測法的各項能力均符合國際標準。此研究已於2023年11月發表於《Food Chemistry》(Impact Factor: 8.8, R/O=5.7%)

    陳教授團隊預期所開發的Sandwich ELISA檢測方法,能轉為更加便利的快篩試劑形式,使民眾能即時檢測飲食中潛藏的軟體動物成分,降低食品過敏族群的飲食風險並落實食品過敏法規、維護食品安全。(文/營養學院)